泥客网 - 发布最实用的电脑技术,最新鲜的网文!
泥客注册 | 加入收藏 |
泥客广告牌
关键词:调侃 探索 电脑 网络 轻松 精彩 移动 高谈

文章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泥客网 >> 科技 >> 信息管理 >> 浏览文章

国内BIM发展的现状与局限(2)

2019-07-06 21:23:32 文章来源:泥客论坛 字体:

咨询单位

咨询单位的发展非常快,不管是数量还是速度都超过了我的预期。这里也对咨询单位进行分类,现状和局限放到一起来讲。

(1)平台类咨询公司:比如广联达,广联达公司是自己开发软件或者搭建平台,对于这类公司,尤其是中国本土的企业,我觉得不应该说局限,相反应该是看到成绩和给予鼓励。

现在国内的很多BIM平台公司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广联达针对是BIM+造价,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也正在努力的公司,我觉得对这种本土的BIM软件开发公司应该多多支持鼓励,我也希望有一天像广联达这样中国本土的BIM公司能走向世界,成为百年企业。

(2)非平台类咨询公司:这种公司经常做的事情是“建立BIM模型+BIM相关展示(漫游排程等)+软件培训(一般针对企业培训)”。这类公司局限可能要多些,有些也和施工单位存在的情况一样。

一是从数量上来说,这类公司现在是越来越多了,而且鱼龙混杂。这点估计大家感受也很深刻。

二是从技术深度来说,这类公司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缺少个性化开发”(有些公司有做,但是太少,而且开发的范围也很窄)。缺少个性化开发的结果就是,项目上能做的事太少了,除了建模、碰撞检测、排程、造价算量等这些常规的事之外几乎做不了其他的了。而对于BIM咨询公司来说,只是使用现有软件会导致项目同质化和行业同质化,最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做了10年的和做了20年的也差不多,毕竟软件这东西用个几年大家都差不多,工程经验这么重要的东西也会被软件自身的功能所限制住,这是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

三是在软件应用层面上。其实大部分公司也没有很多,还是那些常见的,跟台湾中兴的比起来还是少了不少,当然买软件也涉及成本问题,但有时候软件确实可以为项目加分不少。

政府

(1)现状

现在各级政府都想推广BIM,也出台了很多文件,甚至招标过程中都要求投标商做BIM。总之政府还是蛮看重BIM并希望推广他的。并且,从BIM的使用数量和比例上来说,政府的推动还是效果显着的。

(2)局限

政府的局限有四个方面。

一是规范本地化差。政府虽然自己出了一些BIM类的规范,或者是请了外面的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制定了一些行业规范标准,但问题在于,很多地方政府人员自己都不懂BIM是什么,甚至还没一些企业懂,这种情况下他们又如何去做领头羊推动BIM应用?又如何评定做出来的标准规范是有用的?大家仔细看看这段时间出来的各地级政府标准规范,其主体依旧是抄(注意用词,是抄)住建部的文件,并没有更本地的标准规范结合起来。

二是BIM标准的市场化不足。这里的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价格上。我个人认为,政府可以推广BIM,我也非常支持政府推动BIM,而且我觉得像建模深度这种也确实需要规范一下,但是BIM咨询的价格应该交由市场去解决,哪怕现在乱了一点,但是经过市场的沉淀,最终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价格。现在上海给的价格是10块一平方,但实际上几毛钱的建模费都出来了,虽然有低价中标恶意更改的情况,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同质化高,大家都能会建模。我觉得政府不应该给建模深度的价格标准,政府应该给的是规范合同、确保履约以及违约惩罚。怎么说呢?就是建模费及建模深度应该是双方共同决定的,政府可以给范文明确合同中需要哪些东西、做到什么深度,但是价格应该是由市场选择决定。如果有低价中标,那就确保合同内容无误、做的事情不少,想恶意更改就确保能按违约处罚等等。这样会更有利于规范这个市场。

三是培训不够。现在很多政府及企业都不太了解BIM的概念及应用情况(这点各位从我这种渣渣都能开专栏就可以看出……),政府及企业间的互动培训也少了点,很多都是在编制规范时。我看了下从去年9月到现在,大部分的BIM有关的研讨会都是只有学界和企业界,缺少政府的人过去讲解推广其理念。去年9月的“工程建设行业BIM落地实务操作专题研讨会暨BIM技术深化应用成果展示会”,及今年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BIM技术深化应用专题研讨会”等,也少了政府相关官员的参与。

四是整体规划宣传不够。我现在推测是(真的只有推测,我又不是其中委员啥的而且后来又跑到台湾去了……),政府是想先让大家知道BIM的概念及好处(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的研讨会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然后是制定BIM的模型标准和参考文本价格等(2014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再进一步是BIM数据及相关法规的制定(现在已经开始了)。从先阶段来看,政府推广的进度还是可以的,包括不久前出的那个《2014中国BIM报告》我看了觉得也还算真实,现在单就BIM应用的范围和数量来说中国确实可以,只不过深度还不够而已。而这种深度不够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自己整体规划的宣传不够。大家都是被政府牵着鼻子走,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该走多远。如果政府能多宣传一点自己的整体规划,多告诉大家BIM能应用到什么深度的话,那么我们的BIM推动会好得多。

不过中国的BIM推广必然要走自己的路。现在全球BIM推广最成功的是英国,但英国是中小企业占主导,方便培训,而且由于地方小、企业数目也绝对没我们多,所以也容易定指标。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企业也多,在这点上只有找到自己的路才可以。我思考的一些建议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给出,就算不对也请各位多多包涵。

学校

(1)现状

这里的学校特指中国大陆的学校,港台的学校在BIM上整体还是走在我们前面的。

现在中国大陆的高校对BIM是越来越重视,各个学校也都相继开展了BIM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根据超星发现的统计,目前大陆高校对BIM科研贡献率最高的五所高校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重庆大学,当然其他高校也有做BIM相关的科研工作。而在教学层面,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开设BIM导论及相关软件的课程,但是教学整体是滞后于科研的。

不过也能看到国内BIM在教学上的推广和努力,比方说今年马智亮教授的《高校BIM教学的方案编制》,以及在杭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高校BIM技术推广和应用交流会》。我看了那个课程安排,除了清华的BIM教学我还不是很清楚外,其他我都能估计到大概内容,所以下面讲的一些局限估计在这次会议中也会有所体现和改变,不过到底能改变多少还得看参会的学校情况。等会议期间我再来写写我对BIM高校的建议,看看能猜中多少。

美国在BIM上的教学往往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跟本专业结合起来,研究部分交给实验室的多,而且他们对BIM的外延比较大,已经不仅仅是VDC了。我了解到的英国BIM教学研究情况是,顶尖的学校(如帝国理工等)一开始对BIM的反应不是很快,但一旦确定这玩意有前途后就发展十分迅速,现在英国是顶尖学校(如剑桥等)重视BIM方面的科研,一般点的学校(如萨尔福大学等)重视BIM方面的教学。

另这次从台北回来,佐治亚理工、台湾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一些高校BIM中心的学生组建了“高校BIM联盟”,主要成员是学生,现在我们在尝试邀请香港、新加坡、欧洲及美国方面的学生加入(主要还是涉及交流平台的问题,所以进展有点慢,尽量争取一些非华人参与进来),如果有清华的BIM学子,诚邀加入,也欢迎同我联系。

(2)局限

高校的局限提现在四个方面。不过上文说了,我要猜猜会议对教学的改革,所以这里我就简单写,后面猜测的时候再详细写。

一是对概念教学的误解。感觉这点是通病,现在好多老师都只是把BIM当做是建模和管线碰撞,这样还怎么进行教学及相关科研?现在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BIM导论一类的课程,但据我了解到其内容还是讲的是Little BIM,这会给学生以思想上局限。

二是对编程学习的忽视。BIM这种跟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方向,编程功能还是少不了的。然而现在国内开设土木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除了清华等少量高校外)绝大部分还是不重视编程的。

三是对软件学习的缺失。现在大部分学生对BIM软件学习主要还是依赖于自学,没有很好将BIM软件的教学跟日常上课结合到一起。不过我相信这点会逐步得到改善。

四是对相应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忽略。BIM人才不仅仅要会软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点我在那个预测文章中再详细来写。

介绍完施工单位、设计院、业主方、咨询公司、政府以及学校的现状及局限,我们来总结一下大家存在的一些通病。

一是对概念的认知有误。国内对BIM的认知更多是集中在VDC,有的甚至就把它当做是“建模+管线碰撞”,这样的认知会阻碍BIM的发展与推动。

二是应用深度不够。这点我觉得首先还是来自于认知错误,光是revit模型就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如抗震分析、绿色建筑指标的分析等,而不仅仅是管线碰撞、排程和算量算价,这个我在后续的文章中再提。

三是对编程开发的忽视。本来对BIM的概念认知就有误解,再加上大家的编程水平普遍低,这种情况下很难根据现场情况作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市面上的Revit插件我看了一下,主流的插件都集中在“建模”和“展示”上,这种开发模式也会为BIM发展带来局限。

四是缺少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优秀的BIM人才,应该做到四点:“丰富的工程实务经验、BIM软件应用能力、将BIM作为协同平台的良好沟通协调能力、把BIM作为创新的工具”(摘自国立台湾大学康仕仲教授《BIM人才培育与市场多元需求》,我对康老师的观点深表赞同)。我们现在对BIM人才的培训多集中在“Little BIM概念+软件使用”上,作为咨询公司来说这种培训倒也正常,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他们应该做的更多,具体我在后续文章会讲。

五是BIM的模型深度不够。这点上文也有提到,就不说开发,我们现在的模型深度都不够深,所以很多二维图纸上的问题都发现不了。

六是BIM介入流程未改变。现在对BIM的使用往往是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再加个revit建模然后管线碰撞之类的,这种流程也无法让BIM发挥更多的作用。

掌上泥客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