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魔影------史前巨鳄的威胁(2)
锯齿鳄类(Pristochampsids)是在始新世的中期横空出世的一类成功的陆栖鳄类,据研究,它们很可能是由在中生代中苟延残喘的地平鳄中的一支进化而来。其最典型的就是始锯齿鳄(Pristichampus),它体长3到4米,拥有强健的四肢,四肢上坚硬的类蹄组织代替了普通鳄类的爪。其最明显的特征还在于,始锯齿鳄长有一副尖锐还带有锯齿的可怕牙齿,当它觅食时就像一辆重型装甲车在欧洲、北美的原野上游荡,犹如袖珍版的暴龙类再现。始锯齿鳄发现猎物后能发起强有力的冲刺,这使得它们对当时弱小的伪齿兽类、新月兽类等踝节类哺乳动物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体形庞大、行动缓慢的冠齿兽、恐角兽的幼崽更是它们捕杀的好对象,包括中兽类、牛兽类在内的早期食肉类哺乳动物也不得不对之退避三舍。当锯齿鳄类肆略于北半球之时,始新世中晚期的南美大陆也大量出现了一类全新的陆地掠食鳄类,它们就是西贝鳄亚目动物(Sebecosuchids),主要包括两个属:西贝鳄(Sebecus),和公社鳄(Ayllusuchus)。其实最早的西贝鳄亚目的成员早在白垩纪后期即已出现,但直到始新世晚期才在南美大陆昌盛起来。它们的身材较为纤细,四肢较长且近乎直立于腹部,牙齿较长且弯曲、扁平,齿间隙较大,与肉食性恐龙的牙齿有相似的特征,最初有的学者还以为是某些食肉龙类残存到了新生代呢。人们至今对于西贝鳄类的生活习性了解甚少,只知道在食肉恐龙退出历史舞台后,而大型有胎盘类食肉猛兽尚未崛起前的那段岁月中,西贝鳄类是南美大陆绝对的顶级掠食者,其锋芒甚至压倒了恐鹤等大型食肉鸟类。(有学者甚至从西贝鳄类牙齿及颌骨发育的情况,推断出它们好象是埋伏在林地里的好手,这些长腿凶暴的家伙没准就是当时过于繁盛的大型食肉鸟类的天敌。)
从化石分布的沉积物判断,西贝鳄类虽是陆栖动物,但其生活的环境却是类似今天亚马逊平原那样的热带雨林,当中新世的气候开始变的干燥、寒冷后,繁盛一时的西贝鳄类终于在中新世的末期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不归路。
我国南雄发现的“大塘平顶鳄”,是西贝鳄的一个分支。它的发现更进一步为西贝鳄的世界性分布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西贝鳄最初发现于南美,开始时有人假定这个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只限于南美)。
地球历史进入新生代中新世后,气候逐步开始变的干燥,往日遍布世界的热带雨林逐步变成了草原。这一切对陆地动物的影响非常大,许多新的适应干燥气候的新种属纷纷出现,这一点在食肉哺乳动物中显现的最为明显,裂肉兽、牛鬣兽、父猫等大型肉齿类动物归于了尘埃,猫科、猎猫科、熊科等新食肉类却迅速崛起,占据了食物链的上端。而这一切对于大型陆栖鳄类来说,却好似灭顶之灾。到中新世末期,全球几乎所有大型陆栖鳄类和相当多的两栖生活的鳄类都已难觅踪迹。以前的理论对此解释为,由于新食肉类的竞争和猎物习性的改进使得大型陆栖鳄类无法适应,从而导致灭绝。现在的理论普遍认为,还是因为中新世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由热带雨林型向高燥季风型转变,才导致了陆栖鳄类的大灭绝。
但是自然界的历史总是存在着难以解释的“例外”,在相对“孤立”的澳洲大陆上,自始新世早期以来就栖息着一类叫做马氏鳄(Mekosuchus)的中型陆栖鳄类,尽管外形有些类似,但在亲缘关系上,它们既不属于西贝鳄类、包氏鳄类,也与锯齿鳄类没多少关系,它们属于单独的马氏鳄亚目(Mekosuchinae)成员。到了中新世后期,马氏鳄中的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中型成员米氏金卡纳鳄(Quinkana meboldi)却令人吃惊地发展起来。
早期的米氏金卡纳鳄(Quinkana meboldi)还只是3米长的“小家伙”。
经过上新世的不断演化,更新世初期,一类真正的陆栖鳄类之王----莫氏金卡纳鳄(Quinkana Molnar)在别的陆栖鳄类几乎全部灭绝后,却开始了“君临天下”的生涯。
更新世的莫氏金卡纳鳄体长可达7至8米,这对于陆生食肉动物而言,绝对是个惊人的庞然大物了,它归属于马氏鳄科,该科成员现今已全部绝灭。与澳洲现有鳄类不同,金卡纳鳄(Quinkana)的腿比西贝鳄类的更加强壮且直,牙齿如刀刃般锋利,双腭极其有力,足以撕猎任何动物的护甲,这使得金卡纳鳄成为一个可长时间追击猎物,并瞬间致其死地的可怕猎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金卡纳鳄与同样巨大、可怕的Megalania prisca巨蜥一起雄居澳洲动物食物链的顶端,金卡纳鳄的猎食范围非常广,大到双门齿兽、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平面袋鼠(Protemnodon)以及几种大型地栖鸟类,小到鸭嘴兽、针鼹,甚至连大型蟒类(Wonambi naracoortensis)和同时期其它水栖鳄类也不时出现在它的食谱上。
陆栖鳄类之王----莫氏金卡纳鳄(Quinkana Molnar)的复原简图
在前面说了海栖和陆栖鳄类,但真正的主角还是下面的那些成员:
两栖鳄类:
由于副鳄类的“全军覆没”,使得早侏罗纪淡水区域相对空旷,这给了鳄类重新回到淡水区域的绝好时机。开始时营淡水两栖生活的鳄类还是以鱼类为主要食物的“弱小动物”,像北美、东亚的贫齿鳄类(Edentosuchus)。其后,更加适合捕鱼为生的石鳄(Steneosaurus)和长嘴鳄(Teleosuchus)都相继出现。
长嘴鳄类复原图
直到侏罗纪中期,真正能够威胁到来水边饮水的大中型陆地动物的鳄类才开始露面,那就是从南亚到北美都有分布的稜角鳞鳄(Goniopholis),它们身体可长到7米多,粗壮大口,喜欢在浅水处袭击猎物。在中国和中亚,稜角鳞鳄的近亲孙氏鳄(Sunosuchus)起着和它差不多的作用。
西班牙画家Raul Martin笔下稜角鳞鳄袭击鹈鹕龙的场面
相关文章:
- [2021年01月20日]1582年的10月份为何少10天?
- [2020年01月27日]蝙蝠这种牛逼生物,不招惹人类已是万幸,为何还有人敢吃它们?
- [2019年10月09日]粗谈西方三大神话体系
- [2019年05月30日]啄木鸟其实根本不是啥好鸟
- [2019年03月24日]做梦时无法动弹也醒不过来
- [2018年11月25日]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缩短到1年才会知道人类的历史有多么短暂
- [2018年07月27日]曹操为啥要杀死杨修
- [2017年09月02日]树懒,一种懒出天际的动物
- [2017年08月19日]泥客推荐:史上物理学的最强科普集合
- [2017年08月13日]泥客百科:费米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