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魔影------史前巨鳄的威胁
从中生代中期直至新生代晚期的漫长岁月里,对世界上生活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各类动物而言,幽深的水域或浓密的灌木丛中似乎始终闪现着令它们胆战心惊的至尊魔影,那可怕、致命的威胁正是来自本文的那些主角们--------史前巨鳄。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点我们不得不首先明确,本文提到的鳄类仅仅指鳄目动物。有些名字带鳄、且同样是大型猛食的动物却不是鳄目动物。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引鳄(Erythrorsuchus)、鸟鳄(Ornithosuchus)、劳氏鳄(Rauisuchus)、波斯特鳄(Postosuchus)、蜥鳄(Saurosuchus)、武氏鳄(Vjushkovia)还有狂齿鳄(Rutiodon)等,它们其实分别属于初龙类动物(Arochosauria)中的引鳄科和镶嵌踝类各科,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讲述的鳄目动物。关于它们的情况,可参见阿鹤所作《早期初龙》的专帖连载,惜乎没有登完!
当然,镶嵌踝类初龙中的一些成员其外貌与后来的鳄类非常相似,蜥鳄的外形与新生代大型陆栖鳄类就很相像;而植龙类中的一些种属的外形与鳄类就更像了,像狂齿鳄一眼望去与鳄类几乎没有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在鼻、腭、肩胛和臀部都有区别,尤其是鼻孔的位置,植龙类的鼻孔位于其头顶而不象鳄类位于吻部前端。
鳄目成员----原鳄(Protosuchus)直到三叠纪中晚期才蹒跚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是一类只有0.8到1米左右的小型陆生食肉动物,与后期鳄类相比,其腿部相对身体其它部位显得很长,它行动迅速,战战兢兢地穿行在波斯特鳄、鸟鳄、以及早期食肉恐龙---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腔骨龙(Coelophysis)等的阴影之下,而此时所谓的副鳄类却达到了其演化的颠峰,几乎所有的淡水领域都被植龙(Phytosaur)、迷鳄(Mystriosuchus)凿齿鳄(Smilosuchus)、狂齿鳄等副鳄类牢牢占据,其中更是产生出了身长达8米的巨无霸----剑鼻鳄(Machaeroprosopus)。
三叠纪晚期的楔形鳄(sphenosuchus)和Barberenasuchus也是早期鳄目动物的代表,它们比原鳄类更加“苗条”,也可能更加敏捷。(最新的发现表明楔形鳄科的某些种类居然一直“坚持”到了白垩纪早期)。
我国在云南禄丰晚三叠纪也发现过原鳄类的代表,名甲板小鳄(Mi-crochampsa scutata)。化石只保存了11个连续的脊椎骨,三排甲板和一些肋骨,是我国现知最小的一种鳄类。它的发现,说明即便在鳄类的早期进化阶段,我国南方的湖沼中就已有原鳄类生存。
但就是这样的鳄目动物却和恐龙、鱼龙、蛇颈龙等动物一样成功地度过了三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次灭绝不仅使恐龙类成为了世界的主人,也使鳄类动物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当时间进入侏罗纪后,鳄类开始了多途径进化,并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态圈,向大海、陆栖和水陆两栖三个方向开始演化。
一、 海生鳄类:
该类型鳄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由于侏罗纪早、中期是一个较大规模的海浸时期,陆地范围缩小,所以部分鳄类开始适应海边生活或完全海生。像早期进入大海的狭蜥鳄和真蜥鳄(Teleosaurus)还保持着淡水祖先的样子身披盔甲,有长蹼的脚。但此后出现的海栖鳄类的身体结构就表现为对环境的高度适应,甚至显得非常特化。全身无普通鳄类具有的甲片,四肢演化成了鳍肢状。尾巴的形状像鱼鳍,以帮助它游泳。这一时期海鳄类的主要代表是地蜥鳄(Metriorhynchus)和地龙(Geosaurus)。
地蜥鳄性情凶猛,身长可长到3到4米,由于体型结构的原因,在海中的行动相当敏捷,这使得它们的取食范围很广,从各种中小型鱼类、菊石、箭石类,到龟类、蛇颈龙幼崽,甚至连在海面捕食的小型翼龙和巨大的利兹鱼都有可能成为地蜥鳄机会主义的袭击对象。
地龙(Geosaurus)与地蜥鳄同科,体形略小于地蜥鳄(约2.5米),习性相仿,曾广泛分布于各浅海岸边。
地蜥鳄捕食菊石
地龙(Geosaurus)复原图
中生代海生鳄类从其出现开始,就受到竞争对手的强有力的挑战,侏罗纪中大型的鱼龙类、上龙类一直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其中上龙类中的滑齿龙、克柔龙等更扮演着它们天敌的身份。进入白垩纪后,随着海王龙等沧龙类的异军突起,海生鳄类渐渐走到了演化之路的尽头,它们甚至没有目睹到恐龙家族的最后灭亡。
由于海生鳄类从未登上过食物链的顶端,它们中始终没有产生出能真正“兴风作浪”的大家伙,故而,本文也就不对它们的兴亡史进行详述了,以后有机会专贴讨论吧。
二.陆栖鳄类:
早期的原鳄和楔形鳄等就是典型的陆栖鳄类,与有可能是热血爬行动物的恐龙类不同,鳄类仍是冷血爬行动物,陆栖鳄类身上基本都有鳞甲防护,头骨较高,牙齿出现初步分化,与两栖鳄类相比身体结构显得较为“进步”。但由于整个中生代时期,各类强大的食肉恐龙盘踞在陆地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陆栖鳄类的生存。故而,中生代陆栖鳄类的体形往往不太大(仅与同时代食肉动物而言),四肢修长,行动敏捷,食性较广。
目前,侏罗纪大型陆栖鳄类的化石发现不多,主要还是楔形鳄、地平鳄(Terrestrisuchus)等早期鳄类的继续繁衍。在南美生活的布氏鳄(Bretesuchus)可算是“鹤立鸡群”了,它的体长可超过4米,拥有强有力的牙齿和下颌骨,四肢较长而健壮。虽说有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食肉牛龙(Carnotaurus)、阿贝力龙(Abelisaurus)等巨无霸环伺在侧,但凭借速度和可怕的咬嗜力, 布氏鳄在当时的南美草原和林地中仍堪称幽灵之一。(当然,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布氏鳄可能如后来新生代的鬣狗类一样,营腐食生活,专门打扫那些巨大食肉龙类的残羹剩饭)。
布氏鳄(Bretesuchus)的复原像
在中白垩纪的非洲西南部,利比哥鳄(Libycosuchus)是非常普遍的中小型食肉动物,体长一般不会超过2.5米,它们有着类似鲨鱼的利齿和铠甲,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长着一个像猪嘴一样前突的吻部。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高高的草丛和灌木中度过,这给了它们躲避天地和猎食的良好环境。利比哥鳄在幼年时主要靠捕食昆虫、蜥蜴或小型哺乳类为生,成年后,结伙袭击中小型素食龙甚至腔骨龙类大概也是它们愿意干的事。
南美阿根廷平原近年来发现了一些白垩纪晚期的陆栖鳄类,例如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它们的头骨和牙齿很有特点。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白垩纪南美陆栖鳄类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的头骨复原图。
相关文章:
- [2021年01月20日]1582年的10月份为何少10天?
- [2020年01月27日]蝙蝠这种牛逼生物,不招惹人类已是万幸,为何还有人敢吃它们?
- [2019年10月09日]粗谈西方三大神话体系
- [2019年05月30日]啄木鸟其实根本不是啥好鸟
- [2019年03月24日]做梦时无法动弹也醒不过来
- [2018年11月25日]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缩短到1年才会知道人类的历史有多么短暂
- [2018年07月27日]曹操为啥要杀死杨修
- [2017年09月02日]树懒,一种懒出天际的动物
- [2017年08月19日]泥客推荐:史上物理学的最强科普集合
- [2017年08月13日]泥客百科:费米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