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客网 - 发布最实用的电脑技术,最新鲜的网文!
泥客注册 | 加入收藏 |
泥客广告牌
关键词:调侃 探索 电脑 网络 轻松 精彩 移动 高谈

文章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泥客网 >> 科技 >> 信息管理 >> 浏览文章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

2020-11-08 16:28:56 文章来源:泥客论坛 字体: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价值落地,数字时代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可以分成“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个层面。

“看得见”的是我们每个人日常都在应用的,比如移动支付、各类型的APP应用,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站在行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看不见”的则是整个应用背后的体系,比如海尔的人单合一系统,人和单分别是员工和用户的需求,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曾取消了一万多中层管理者,把整个集团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

美的通过机器人技术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美的员工总量从2011年的将近20万人降低到2017年不到10万人,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

红领制衣采用互联网+运作模式,进行柔性化和个性化定制改造,通过数据预测来影响生产端的行为,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

这些应用使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转型成功,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对于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建筑业也不例外,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

建筑业的数据时代,才刚刚起步

数字化的发展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数据、知识、智慧。首先是积累数据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及时获取过去无法获得的数据,并将海量的数据存储起来,为今后的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之后是形成知识阶段,通过对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将这些数据逐步形成固化认知,并持续进行优化。最后是产生智慧阶段,我们对已有知识做结构化处理,通过合理的逻辑判断体系总结成更深层次的智慧,当然这种智慧是赋予系统的,这样就能通过算法实现不同需求的智能决策。

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建筑业,数字化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金融、消费、医疗等行业相比,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我看来,数字化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已经进入到了从知识向智慧过渡,甚至达到了智慧的阶段。而建筑业却还停留在积累数据的阶段,过去的工地现场很多数据是没有办法被采集到的,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现场的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这将极大地丰富建筑业的数据。

在BIM、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发展逐步成熟的今天,也给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数字技术给建筑业带来的影响,我想要从环境、方向、价值这三个方面看:

环境是方兴未艾。目前数字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大多属于起步阶段,鼓励性政策也纷纷相继出台。同时,工程项目上的很多业务场景都需要通过适合的数字技术解决难题,比如利用BIM技术解决复杂结构的方案交底,通过自动喷淋系统防止工地现场扬尘问题的出现等。总而言之,无论从市场环境还是行业需求的角度,数字化在建筑业的发展都大有可为。

方向是面向现场。对于建筑业而言,项目是最核心的产品,所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一定要抓住为施工现场提供价值。工地现场的管理错综复杂,是人、机、料等生产要素的汇聚地,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数字技术只有优先面向现场,才能够真正解决建筑业最根本的问题,进而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帮助。与此同时,没有现场的数据,所有施工企业的管理也是不可能做到智能化的。

价值是协同作业。在广联达提出的数字建筑体系中,非常明确地提到建筑业的三个特点,即多要素、多阶段、多参与方。那么,对于多方的沟通和协同是目前行业存在的最大困难之一,比如我们参与万达BIM总发包的项目,核心就是如何基于三维化的模型和实时可见的数据解决各参与方业务协作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想要利用数字化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一定要面向于个体的作业以及个体间的协作,这将是数字化在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数字技术价值落地难在哪,该如何应对

我们说了这么多数字技术的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保证这些技术应用的价值落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施工企业各个层面对于数字技术引入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绝大多数企业领导的层面上,是乐于引进这些新技术,帮助提高项目生产效率的。但是在中基层管理者的层面上,他们往往会抵触,主要原因是引入数字技术后,会与他们过去的工作习惯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工作量的增加,从而使得数字化在推行过程中面临执行不力的情况。

二是工地上作业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所欠缺。新鲜事物的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工程现场的一线作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是数字技术与现场业务的结合度有待提升。目前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些物联网的应用上,与业务的结合度比较好,应用也比较成熟,而且对岗位人员带来的工作变化也比较小。在BIM应用上,由于涉及到多方面的协同,可能难度会相对大一些。总体来看,数字技术与企业业务以及项目现场业务的结合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那么对于这三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所应对。

首先,变革一定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化的变革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施工企业高层在思想上有变革的魄力,还要将想法能够持续地层层贯彻,并且落实到一线,再配合以一系列考核和奖惩制度,这样公司各层人员才能将数字技术的应用落实到位。

其次,要充分结合施工企业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各层级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考核,保证各级人员掌握新技术的应用。

最后,提供相关服务的软件企业也要通过数字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的结合,为施工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软件服务商要实现现场各个管理业务的最小闭环,用数字技术取代过去的手工性工作,这种替代意味着现场的工作量不会被增加,从而帮助项目实现降本增效。

“数字项目”提出背后的“134”

建筑业的数字化变革必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站在面向施工客户提供服务的层面上,我们更希望是面向施工客户的核心业务场景,也就是施工项目部提供整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对此,广联达在今年提出了“数字项目”的概念,我们提出的数字项目可以总结为“1个目的”“3个支撑”“4大价值”。

“1个目的”是为施工企业的项目部提供整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提升项目的管理能力以及项目的盈利水平,这也是提出数字项目的原因。

“3个支撑”主要是在数字化的战略选择背后,广联达在技术积累、业务积累、应用验证这三方面的支撑体系。一是技术方面的积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平台,并且建立起一整套“BIM+智慧工地”系统;同时,我们也与华为、腾讯、阿里都启动了“云”领域的相关合作,这些都是广联达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二是业务方面的积累,我们在建筑业深耕20余年,包括定额的编制以及更加下沉一层的工序工法等方面的业务积累,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工程项目的业务场景。三是应用体系的验证,从2012年的广州东塔项目到现在,我们在BIM和智慧工地的层面上,在全国已经有近万个项目在应用我们的平台,同时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应用反馈,这些都是广联达实现数字项目的优势所在。

“4个价值”指的是实现数字项目后给施工企业带来的四方面价值。一是作业方式的在线。过去,来自于工地一线的作业内容都是记在小本上或者脑子里,这就导致从任务分配到任务跟踪再到任务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信息是不连贯的,经常会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所有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留存,保证工作结果有据可依的同时,还可以收集到工地现场的所有数据,让现场的管理更加立体。

二是项目管理的变化。我们希望将在线化的作业数据按照不同的管理维度,比如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抽提给项目部的各级管理层,让他们能够最迅捷地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从而得出最准确及时的管理决策。

三是组织管理的变革。我们在接触国外的工程案例时,经常会提到IPD的建造方式,IPD的核心是基于信息的共享,以及整个项目收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各方主体利益的最大化。有了数字化技术之后,也一定会给项目部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模式带来一些变革的可能性,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四是业务逻辑的进化。这里我们经常会提到集中采购的例子,通过以数据为支撑的集采系统,可以把更多项目的采购诉求聚合起来,从而寻找到更低的供应商价格以及更合理的采购节奏。事实上,这种改变的本质是业务逻辑的进化,这也将给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管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需兼顾点、线、面、体

由于不同企业的现实状态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和模式差异大,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不尽相同。管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逐渐完成点、线、面、体的价值实现。

(一)所谓“点”,即单岗位工作的数字化

人员数字化,例如无感考勤,包含闸机记录出勤情况;智能安全帽完成场内定位,获取工人作业部位停留数据,形成工人区域轨迹,关联施工工序形成更加准确的工效分析;危险区域语音警告,等等。

物资数字化,例如智能数钢筋。通过复杂算法对照片中的钢筋进行定位检测,快速返回检测物体的坐标,并进行标记,解决钢筋进场物资核查和库存日常盘点的问题。目前准确率已经达到99%以上,大大降低人工工作量、降低浪费。

机械数字化,比如塔吊、地磅等等。以地磅为例,物料车进场后会有专门的物料工作室,对物料进行称重。这一套体系完全通过数字化管控,确保数据真实透明。

安全数字化,例如利用AI技术代替人工进行安全评估,检测重大危险源,让判断更精准。安全员巡检时拍一张照片上传后,后台能自动识别用电安全、安全帽佩戴、安全行为、临边防护等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我们的资料库中约有100多万张图片,通过智能算法分析标记相关危险源。

进度数字化,传统项目进度管控基本上凭经验判断,采用晨会、周会、月度会的形式来推进。数字技术可以追踪到任务细节,做WBS分解和小计划,同时,可以根据单节点延误反推对于全局的影响,做到计划优化和项目管控。

造价数字化,业务层面,从定额计价到营改增,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层面计算机性能大幅提升,并逐步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因此计价技术也从第一代计价产品逐步发展到云计价。

(二)所谓“线”,即项目管理各条线的数字化

线的数字化,是施工现场生产、商务、技术等各条线的数字化,以此三线为主,整合各岗位,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过程数字化建设。线的数字化围绕计划管理、跟踪管控、生产协作、分析决策四个核心痛点,通过BIM信息打通PDCA循环。

计划管理包含计划联动和优化体系(PBS自动配置生产信息)和周计划跟踪协调体系。跟踪管理将人机料的统计,施工日志还有施工相册等生产记录自动归集。生产协作中的生产周会功能,可以实现生产PPT,数字及word周报的一键生成。生产例会所有数据可追溯。里程碑监控、协作平台、生产任务情况、质安状态等内容在内的生产信息动态呈现,避免生产例会扯皮,所有内容一目了然,提高效率。分析决策指生产大数据的分析(功效分析、定额积累)以及生产作战地图,查看生产全面。

这一系列施工现场的管理,形成严谨可靠的计划管理,及时完整的跟踪管理,高效便捷的生产协作和有理有据的分析决策,以达到最后企业的全面动态管控。在我们的BIM5D平台中可以看到二维和三维模型。二维模型呈现每一部分生产任务的状态,以及质量安全的状态。三维立体模型则可以看到相应的部位、工程进度、人员等更详细的数据。

(三)所谓“面”,即项目、企业、行业的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项目、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各条线打通,从而实现横向的价值链整合,助力企业经营水平提升。

例如基于企业BI的项目总控室可以同时管理多个项目。在一个龙头企业的项目总控室中,可以掌控全国多个项目的实施状况,实现在家做决策,省精力,省成本,保质量。目前有的企业已经可以达到几百个项目实现BIM化和实时监控。

(四)所谓“体”,即真正的数字建筑

点、线、面的数字化,最后互相连接形成了建筑行业的“体”,而要实现“体”,就需要产业协同的不断创新与生态体系的深度融合。这些“协同面”互相交错融合,推动了产业经济的不断升级,形成新型经济体,实现建筑业全生命周期、全企业、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变革,进而实现真正的数字建筑业。“数字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要通过软件和数据打造数字化的生产线,把建筑行业提升到现代工业级精细化水平。

当然,建筑业数字化的发展还只是开始,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这些技术与业务的更深入结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将会给建筑业带来更大的改变!

掌上泥客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