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客网 - 发布最实用的电脑技术,最新鲜的网文!
泥客注册 | 加入收藏 |
泥客广告牌
关键词:调侃 探索 电脑 网络 轻松 精彩 移动 高谈

文章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泥客网 >> 科技 >> 信息管理 >> 浏览文章

BIM与装配式建筑(2)

2019-01-05 11:27:48 文章来源:泥客论坛 字体:

装配式重出江湖,历史问题解决了?

从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来看,装配式建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的概念,甚至还因为失败而退出过历史舞台。

如果说装配式就是把房子拆成块,搬到工厂去生产,然后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装到一起,建筑工业化就能实现,那这一个多世纪无数工程师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了,才一直没有实现它。

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咱们不说,就说说当下最火的PC装配式,这个PC,就是precast concrete,预制混凝土的意思。

随便搜一下「PC装配式」这个关键词,你能看到它无数的优点,安全性更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施工速度更快、环境污染更小,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人把德国、日本的先进经验拿出来,套一个「黑科技」的壳子,冲击你的神经。

这类的文章看多了,你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PC装配式是一种新概念,只要应用了这种全新的黑科技,什么成本问题、管理问题、工期问题、质量问题,就统统解决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个技术的每一个优点背后,都藏着一句潜台词,那就是:「在未来的理想状态下」。换一个说法就是,「在当下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被解决之后」,这些优点才能落地。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说说实现PC装配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当下的真实情况:

1.装配式设计

可能你会觉得,装配式设计就是把设计好的楼拆成单元块,发给工厂加工就完了,可要是这么直接拆,工厂根本就没法生产,即便生产出来,也不能用。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先进的日本,设计院在出建筑图纸时,还会直接作出PC厂的构件加工图,在做这一步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构件的种类越少越好,也就是所谓的「模数」,还需要考虑机械怎么生产,未来到现场的吊装点,模块之间该怎么连接,连接点的安全性能和防水性能,等等。

而国内还有很多的项目,真的跟你想象的一样,施工单位拿着设计院出的建筑图,去进行二次深化,也就是把本来不是模块化设计的建筑,硬拆成装配式,究其原因,一是要凑装配率响应政策,二是因为懂装配式设计的设计院实在是太少了。

2.构件生产

在生产这个环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材料问题,绝大多数工厂多年处理的都是塑料、橡胶、钢铁这样的材质,而PC构件是复合材料,而且混凝土的性能是在养护中逐渐生长的。这种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对传统工厂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另外,PC构件的生产需要很大程度的自动化,怎样开发出自动化的生产线是一个问题,生产线能不能低成本的灵活变化又是另一个问题——因每个项目的构件不一样,所以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设计模具和自动化生产方式,这对工厂的设计优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战。

实际上,目前能够大批量生产PC构件的工厂很少,成本也非常高。

3.运输环节

对于施工现场来说,吊装的次数越少、需要处理的连接点越少,当然就越好,但是划分的模块越少,每块也就越大。

而在我国,货车总高度4米以上、总长度18米以上、总宽度2米5以上属于极限超载车辆,是不能上路的。

所以你看到国外整个房间都预制好到现场吊装的,清一色都是小面积的单间公寓。

那如何协调解决大构件需求和运输困难这对矛盾,包括构件装箱的成本优化,都是需要考虑和提高的地方。

4.施工要求

对于国内很多施工单位来说,装配式还是在「说起来又快又便宜,用起来又慢又贵」的阶段。

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现场的养护和堆放要专门管理,安装顺序要严格安排,这就带来更高的管理和人员成本。由于工厂生产方面的原因,预制构件的采购成本也是很高的。

多数施工单位在「满足装配率要求」这个前提下,尽量做横向构件的装配——也就是梁、楼梯、叠合板等,像墙和柱这种竖向构件能不做就不做。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还没有针对装配式的规范,来计算装配节点,设计师还是按照现浇的方式来计算。既然这么计算,就得按照现浇的方式来组装。

所以,竖向构件如果采用装配式,那在横竖向构件连接这个位置还是需要灌浆,而且灌浆料的成本非常的高,节点的防水等施工要求也更高,在目前的施工水平下,建造速度还赶不上传统的方式。

其实这也很容易讲的通,如果一项技术已经成熟的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那也就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了,大家自然会抢着用。

上面这几点,只是大概描述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单点困难,更大的困难,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整合。

说白一点,想把生产搬到工厂,是要在项目的一开始,就把设计、施工、工厂甚至包括物流,都统筹到一起,共同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把设计思想和统筹管理贯穿整个项目。

说到信息化,你知道,➔BIM要出场了。

BIM能帮装配式什么忙?

如果你去查BIM和装配式,那结果同样是一片大好。这两个目前建筑业如日中天的火热词汇,似乎只要一碰撞,就能产生出无限的火花。

这二者的结合,目前能拿得出手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 利用BIM在设计阶段精细化建模,拆分模型;

➤ 利用BIM的模块化设计来设计出可重复利用的构件,建立自由组合的模块库;

➤ 利用BIM技术的自动统计功能和加工图功能,实现工厂精细化生产;

➤ 利用BIM技术实现现场吊装和施工模拟,优化装配式施工。

这几点你都可以查的到,咱们也就不展开说了,可是这些应用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

这些拆分模型、精细化设计、生产加工图、吊装模拟等工作,由谁来完成?

BIM可以提高这些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但BIM不能帮你思考。如果一个团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拆分模型、连接节点该怎么处理、现场该怎么管理、施工该遵循什么工序,那无论他们是否使用BIM,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在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下,BIM和装配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

➤ 同样有大幅度的政策扶持——这间接证明了他们还不是人们自愿接受的技术;

➤ 同样有中国特色,为了获取政策优惠,有人做「先设计,后翻模」的「假BIM」,也有人做「先整体,后拆分」的「假装配式」;

➤ 同样是听起来很简单,很新潮,实际上还有大量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 同样缺乏普遍有力的行业规范;

➤ 同样尚未打通不同生产角色的协作环节;

➤ 同样在国外有成熟经验,被很多人看好,但还需要时间逐步发展。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两个技术在国内,都还不成熟,都还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被解决。

用BIM助力装配式,就是用一项不成熟的技术去帮助另一项不成熟的技术。这两者目前与其说是两位大侠强强联手,不如说是难兄难弟抱团取暖。

可能你会说,不对啊,你看人家万科,BIM加装配式,搞得风生水起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正如你不是正在开发无人驾驶的谷歌,也不是正在造宇宙飞船的Space-X,一项技术越是经常作为一流公司的技术被报道,越证明它还没有普及。

那么未来它们真正的结合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通过这几张图来预测一下:

本来IT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三个独立的行业,后来人们在这几个领域的跨界处找到了各自提升自己的方法:

💡 IT业和制造业的跨界处,就是数字化制造;

💡 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跨界处,就是装配式建筑;

💡 建筑业和IT业的跨界处,就是BIM技术。

你看,中间还有一个区域,那里代表了未来。但是想要进入「跨界的跨界」这个中间区域,就需要在第一层跨界的地方,发展到足够深才行。

刚才咱们说了这么多,你能知道,建筑业和制造业结合处的装配式,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设计规范、比如怎样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比如安装和管理、比如建筑思想和工业思想的融合等等。

同样,建筑和IT行业跨界处的BIM技术,也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跨专业协同、比如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数据输入和传递的规范等等。

未来,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跨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数据可以被管理,设计和施工之间、施工到运营维护之间,整个行业中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无缝的传递和管理,只有这样,BIM才能够进一步把数字化这只手伸向行业之外——也就是制造业领域。

而那个时候,作为建筑业和制造业跨界处的装配式技术,必须发展出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法和管理模式,让BIM可以去「数字化」。

同样,装配式建筑和数字化制造这两者也必须深入合作,互相渗透出一套同时满足两个行业的生产模式。

这三个跨界领域进一步的结合处,就是建筑产业化。

还没完,等待在未来的,还有3D打印技术,一旦它成熟的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那「模数」就不再是阻碍工厂批量生产的难题了,任何形状的构件对于工厂来说,加工成本都是一样的。

还有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率的机器人技术,给计算机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这些技术再融合到这个产业圈里,跨界再跨界的结合,我们已经无法预测它会成为什么样子,只能胡乱给它起个名字叫“超建筑”。

所以,今天BIMBOX给你讲了这么多,目的不是泼现在装配式和BIM的冷水,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这两个技术都是朝阳产业。

区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很简单,首先看它是不是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看这些问题被解决后是不是可以让行业进步。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在世界的角落诞生。这让不愿学习的人充满愤怒和焦虑,也给了终生学习者无限的机会。

但是你需要知道的是,跨界和技术飞跃,绝不是咱们画这几张图这么简单。每一个行业之间的结合,都有成百上千的具体问题需要被解决,任何一个人,也都只能成为这个变革浪潮之中一滴小小的水珠。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有这么个理念:未来科学可以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你可以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立志当一个科学家,但无论你把这个事怎么吹上天,它都永远不能自动实现。

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只能投身进去,去解决大背景下的一个小问题,比如,计算机模拟基因运算,比如器官克隆移植技术。只有这样,将来科学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这个事,才有你的一份。

当下,无论是想投身于装配式浪潮还是BIM浪潮,我们给出的忠告都是:未来很美,机会很多,面对具体问题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不要被大概念冲昏头脑。

掌上泥客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