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客网 - 发布最实用的电脑技术,最新鲜的网文!
泥客注册 | 加入收藏 |
泥客广告牌
关键词:调侃 探索 电脑 网络 轻松 精彩 移动 高谈

文章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泥客网 >> 文集 >> 高谈阔论 >> 浏览文章

我为何要留在大城市

2016-07-10 00:05:59 文章来源:泥客论坛 字体:

和朋友一起吃饭,对方本地人,聊着聊着她冒出来句:“问你个问题,你别生气呵。”

我说:“想问我为什么我租住着逼仄的隔断间,吃着几块钱的方便面,加着没日没夜的班,还不愿意离开北京吗?”

其实,已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网上也经常有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口水战,极端的本地人会骂“我们不需要你建设,滚回去建设你的家乡去”。

本地人觉得我们抢占了他们的公共交通资源、教育资源等等,外地人觉得政策都在鼓励我们来大城市奋斗,凭什么你还说三道四。

立场不同,无关对错。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自己要死皮赖脸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意味着更开阔的眼界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对于课本里的“红灯停,绿灯行”,根本理解不了怎么回事。因为当时全县只有一个交通岗亭,而7岁的我从没机会去县城。

小学作业本,关于班级描述,前面一栏是:×年级,后面一栏是:×班。当时我那个小学只有六个班,小学一二三四五年级,外加一个育红班。所以对于后面的“×班”,百思不得其解,去问代课老师,他也不知道,就跟我说:不用填。

当我再三追问,只有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急了:“别人怎么不会问这样傻问题?就你事多。”

小时候,我养成了较好的学习力,但写作之外,像音乐、绘画这些领域,因为父辈都没有机会了解,所以我根本没有机会尝试。

而我老公因为生活在北京,高中时除了学习,还可以打球、旅游、聚会,而且早早接触了计算机。

而我的高中,从早上六点多早读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半,都处于学习状态,而且五个周才休息一天半,所有学习都围绕着高考的五科进行。

我和他之间的差别很大。可以这么说,学习之外,大城市的孩子还得到了充分的兴趣尝试,而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机会尝试更多。

比如公司组织年会,老公上台当个主持人可以落落大方,而我当众发言会紧张的要命;比如他嗓子一般,因为经常去ktv,踩上节拍没一点问题,而我因为缺乏煅炼只敢唱自己最熟悉的那两三首。

一个人的成长,有些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来弥补,但有些无论长大后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想要的境界,因为原生环境的影响巨大到无法想象。

最近我在为孩子择园,当北京这边的幼儿园都在讲究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正面管教理念时,老家的幼儿园多数停留在唱唱歌、跳跳舞的阶段。这不是说简单不好,但如果有机会让孩子体验更多、更开放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人生不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孩子来说,性格的养成,无论身在大城市还是身在小村庄并无二致,父母是不是成熟豁达、是不是关系融洽才最重要。但在原生家庭之外,如果拥有的资源更丰富、受到的教育更先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才有更多可能。

让自己和孩子拥有更开阔的眼界,是我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

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公平

在逃离北上广的大潮中,面对大城市的高消费、高房价,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选择离开北京的。但有些人在家待了没多长时间,又回来了。

他们当中有的去了二三线城市,却发现那里的楼价也要2万左右一平,空气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新鲜,上个班公交车也是要等几辆车能上去。有的去了老家县城,却发现即使自己想建设家乡,家乡也不一定欢迎自己建设,而且最常见的模式是:有在好单位工作的父母,就有在好单位上班的孩子;有做着好差事的亲朋好友,就有做相关好差事的亲戚熟人。在那种人情至上的环境里,想凭一己之力闯出一片天,很难很难。

同事的老乡小Z,工作一年后,不愿意做蚁族,放弃当时月收入8000的薪水,一腔热血回到家乡。进入当地一个工厂,名义上是电脑技术人员,干得最多的就是帮大家装装程序、下载下载文件,工资从8000降到3000出头——在那个人均收入2000多的地方,这个收入令人羡慕。

很快,小Z就意识到,如果继续做下去,整个人都废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周围人贪恋眼前的安稳时,你整日抱着编程书学习,会被认为是异类。于是,他又逃回来了。他说:“在北京虽然辛苦,但起码可以想学习就学习,想跳槽就跳槽;网上买几本书,当天就能收到;我可以不断尝试,看看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要努力,我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我的薪水是不断攀升的,我的成就感是存在于每天的工作中的。”

很多人喜欢大城市,就是喜欢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吧?

在大城市,即使进不了铁饭碗单位,只要自己努力,一样有生存的资本,因为这里有无数平台供你选择、有无数机会等你去竞争,更适合无爹可拼、无脸可拼、无钱可拼却心怀奋斗梦想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努力他耳濡目染,更容易养成积极、乐观、向上以及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性格。

大城市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多的机会

这一点,在我和喆爸身上的体现也很明显。

我英语是哑巴英语,一开口别人都能当笑话听的那种,初中老师发音就不准,基础打得太差。而喆爸的初高中英语老师都科班出身,他的听力也得到充足培养,大学时又兼职带过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课,现在教孩子口语完全没问题。

在小城市,图书馆要么没有,要么有也是形同虚设;报刊亭极少,电影院也更新不及时。而在大城市,有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电影院、最高规格的剧院、隔三差五上演的儿童剧……

如果说前者是文化沙漠,后者就是文化绿洲。

朋友D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小城,那里没有西餐厅,年前她姐家10岁的孩子来北京玩,终于吃到比萨和汉堡。当D家4岁多的孩子自如地用刀叉吃饭时,姐家的孩子却手足无措,不知餐具如何使用。

垃圾食品,值得炫耀吗?就健康而言,当然多吃无益;但就见识而言,多接触不同品类,多了解不同流派,多体验不同的生活,绝对值得提倡。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份见识,都会成为他自信的来源。

另一个朋友,也是农村娃,在北京买了房子后,接爸妈来北京。带爸妈参观一景点时,妈妈随口吐了一口痰,被几个本地人好一通数落:“太没素质了!我家狗在家都知道不随地大小便呢!”“唉呀,一看就是外地人,没教养!”

朋友走在前面,等她转身回来,一辈子没进过几次城的妈妈,已经面红耳赤。她像个犯错的孩子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她不是没素质,而是她生活的小山村,生活规则就是随意。多日后,朋友跟我描述妈妈的委屈,眼里还闪着泪光。

是的,对于好多生活在小地方的人来说,并不懂大城市的生活规则。而这种规则的无意识,往往被人贴上“没素质”的标签。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个高,对很多生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只是起点;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农村或小城市的孩子来说,是“高山仰止”,因为摆脱贫困落后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比如我的同学朋友,多半从农村或县城走出来,然后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而喆爸的同学朋友,因为人生的起点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多关注的是旅游、留学或联合创业。

从起跑线上,我就输给他了。我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多年的努力,才在北京租得起一个独居;而对他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一定赚钱很多,就可以吃得好、穿得暖。

因为知道奋斗的辛苦,所以奋斗在城市的人,都庆幸家孩子以后的起点,比自己当初高了一大截。

从村庄流向小镇,从小镇奔县城,从县城辗转到省城,再从省城到一线城市,每一个父母,都有着为孩子创造更好教育条件的心。

在迁移过程中,有辛酸,有失败,但更多的是希望。比如我回老家县城,时常听亲戚提起,谁家的房子租出去了,从老家来城里陪孩子读初中。比如我经常在地铁上遇到带着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学习才艺的父母,他们那么辛苦,无非是想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多拥有一个选择机会。

说一千道一万,很多人死皮赖脸留大城市,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跳板起跳,开拓自己的人生高度。

掌上泥客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