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大脑惯有的思维框架
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受他内心的信念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思维框架,所支配。
一些局限性的信念,使这个人每当面对某些人事物的时候,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功快乐。想要有更好的表现,必须先建立一些更有效的信念。举个例子:一位家庭主妇应否每天都等待丈夫回家一同吃饭。
1.改变标签。
例:
“不等待他回来便吃东西是不尊重他。”(标签)
“不等待他回来便吃东西是照顾自己。”(新标签)
2.改变标签的定义。
例:“自己因为太饿而没有气力,从而产生抱怨情绪,他回来后你不能给他好的照顾,这才是不尊重他呢!”
3.审视背后的动机。
找出事情背后的正面动机,这往往需要找出更高的理解层次,即更大的意义、更广的覆盖面或范畴。可以问:
“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怎么样?会给你一些什么重要的东西?”这样有可能让这个主妇看到改变的好处。
例:“不等待他回来便吃东西,使我有气力做好家务,进而把东西收拾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等待他回来。”
4.极度延伸。
把维持旧信念的终极结果明显化。引导她自问,或者对她说:
“你继续这样做,最终会有什么结果?”
例:
“继续这样做,偶然的胃痛会变成长期的胃病,身体坏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情绪也会越来越坏,两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张。”
以上的过程,最好是引导对方制造一些有视觉、听觉和感觉元素的未来景象,这会产生支持改变信念的动力。
上面的例子,其实真正的突破点可能是教导这个家庭主妇如何与丈夫共同讨论晚饭时间的安排,但是这位女士必须先让内心的旧信念动摇了,才会有动力去思考和开口。
突破“应该如此”的思想框架很多人在今天的环境里感到事情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慨、内疚、无奈,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
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想人生有更好的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
需要改变的信念,也就是日常嘴边挂着的“思想框架”了。“应该如此”的思想框架
简单地说,“应该如此”的意思就是:
“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发生。”
试想一下,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约了我吃午饭,约好中午12点半在某家餐厅见面。你准时赴约,但是我一直没有出现。也许在12点45分时你开始感到那份内心的平静渐渐消失。1点10分时你尝试用手机找我,我的手机没有开,我的公司说不知我在哪里,你的秘书也说我没有来电留言。1点40分时你感到十分不满了,决定叫午餐给自己充饥,一面吃一面想起以往我让你感到不满意的各种地方。终于,在2点半付钱起行时,你决定把我的名字在你的朋友名单上划去,之后也没有找过我。
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过程,你当然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带给你我之间的友谊不同的结果,但是就让我们暂时允许这个虚拟的过程成立以帮助我解释我想说的话吧。
事实上,我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我是在下楼准备赴约时出了意外:从楼梯上摔下,折了腿骨,晕过去了,四个小时后才发现自己已被送进医院,还得了并发症,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中过了一个月。我一清醒过来,便马上从医院的病床上给你电话,只是你的秘书说你不会听我的电话。
你我的友谊便由此中断,本来有一个可以有很大回报的合作计划,也因此错过了。
回想那天中午,当你内心的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你在脑中涌出的是一些怎样的想法?是否像下面的一些例子:“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没有责任感?”或者“真倒霉,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还生了一肚子的闷气。”
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与我约好了便应守时赴约。
当事情没有如你所认为的发生,你的负面情绪出现了,同时假设是我的行为破坏了事情应有的规律,带给你不理想的某些结果。
现在明白了我的遭遇,你此时的念头也许是:我这样的想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的确会使人误会,因此所引起的误会和友谊中断也是无可避免的。充其量是知道真相之后,与我重新再做朋友。
其实,“能否避免”这点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认为无可避免,我们便只得准备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友谊中断、生意计划的损失。
如果你不想要这些后果,希望改为“能够避免”,因而可以带给你人生更多的快乐,也许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应该如此”的感知模式。
佛经中有“因缘”二字。用种树一事去解释,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分、阳光、肥料等是缘。“主因助缘”的意思就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事。
反过来说,试想一想,在一个有了所有的主因助缘的环境中,那株树不生长出来才是怪事呢!
因此,事情发生了便有该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有发生的理由也就是应该发生,不发生才奇怪呢!
当时意外出现了,我无法赴约,也无法通知你;而你无法见到我,也无法知道我的遭遇,所有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发生,不是这样才是怪事呢!
所以,一位大师说的“应该来的已经来了,应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应该给予的已经给了;应该拿的也已经拿了;应该放下的都会放下;应该走的也就会走。”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因我没有赴约而产生的不满,其实是在生气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具备知晓一切的能力才会在当时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你我也当然明白:
没有人有这种能力。
我们没有这种能力,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无须有这种能力也可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我们只要提醒自己两点:
1.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但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
2.抱怨事情不该发生是不让自己成长;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给自己制造成功开心的机会才是重要的。
人生在世,本来就无法要求事事如愿,每天出现的大部分事情,我们只能按实际情况来处理,从中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经验,再继续走下去。
例如,如果李先生能够赴会,两人可以开开心心地共享一顿午餐,在两小时中互相帮助对方有所提升,这固然是乐事;如李先生没有出现,你或者想到写封信给多年没有联系的好友,或者好好享受那篇早就想读但一直抽不出时间阅读的文章,同样可以使这两个小时有意义,也一样可以开开心心。这不是更好的人生吗?
那两个小时怎样运用能给你更多的成功快乐,你完全可以主宰,又何必任由一个“事情应该怎样”的信念来决定呢?其实,这个态度,在12点半你坐下时便可以运用,人生便会更有效率。
相关文章:
- [2022年01月05日]泥客一句话经典(五十六)
- [2020年11月08日]当桌上只有你一个人不喝酒的时候
- [2020年10月08日]看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 [2020年07月17日]高三班主任给学生的离别赠言
- [2020年04月11日]世上所有的牛逼,都是用苦逼换来的
- [2020年03月26日]孙杨最大的问题,是他不会像姚明一样思考
- [2019年10月07日]最容易读错的六十八个姓氏
- [2019年10月07日]古代神话、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2019年10月07日]知名志怪古籍《山海经》包含哪些内容
- [2019年10月07日]最后嫁得好的往往都是那些物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