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客网 - 发布最实用的电脑技术,最新鲜的网文!
泥客注册 | 加入收藏 |
泥客广告牌
关键词:调侃 探索 电脑 网络 轻松 精彩 移动 高谈

文章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泥客网 >> 科技 >> 电脑应用 >> 浏览文章

还给AMD一个公正

2015-04-25 17:42:09 文章来源:泥客论坛 字体:

本周是财报周,或是各大科技公司都忙于准备财报,及取悦投资者和大股东,因此本周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不过既然是财报周,我们就以财报的角度出发,将上周四才发布“惨不忍睹”的财务数据的AMD列为主角,随便点评一下吧——其中主要还是小编同事煽动,认为应该写写在“后PC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的AMD。

说实话,AMD是个“烫手山芋”,这个话题不好写。一方面是N粉(英伟达)、A粉(AMD)以及I粉(英特尔)三大阵营都太强大,各自又看不上对方,总喜欢在评论里谩骂,小编是玻璃心,承受不起这些,但小编也是衷心希望大家能静心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完文章,毕竟这才是我们对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先技术应有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AMD可以讨论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技术层面、市场角度、管理问题等等,一时半会小编还真不知从何处下手比较合适。既然我们的话题是从“财报”引出的,那小编就先从AMD的财务表现和公司各部门定位来简单描述一下该公司当前的一些情况。

“惨不忍睹”的第一季度财报数据

上周四,AMD公布了第一季度财务表现——净亏损1.8亿美元,同比大幅扩大;总营收10.3亿美元,同比下滑26%。受此结果影响,公司股价本周疯狂跳水,截至周四收盘,AMD股价报每股2.33美元,较一周前下跌近20%。

一句话总结:投资者不傻,AMD确实面临着大麻烦!

但AMD如今的麻烦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有的人说要追溯到当年举债收购ATI这件事情上,也有人说是管理层的决策错误,还有人说就是AMD产品不行,卖不出去而导致。这些个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或者说它们都可能是促成今天AMD困境的真凶。但当我们真正要评论一家公司时,要公正地看待一家公司时,我们更应该强调当下、放眼未来,不是吗?——所以,讨论AMD过去种种并不是小编今天的目的。

事实上,AMD几年前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所以CEO下岗了,董事主席也换了,并从联想请来了罗瑞德(Rory Read)。罗瑞德并不是工程师背景出身,纯粹的一个职业经理人,他来到AMD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帮助公司重新找到市场定位!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AMD不打算继续跟着英特尔跑了——跑不过,我承认输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可一些网友却总认为“认输”是丢脸的,是值得被拿来羞辱的事情——当一家企业或一个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条路上难以获得成功,及时地更换跑道,找到新的出路,难道不是明智之举吗?我们都常说“行行出状元”,这个道理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AMD从诞生那天起(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搜索“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兴衰史”),就注定了只能是跟着英特尔跑,只要英特尔不犯大错误,AMD是没有可能超越的……这里省去数千字论证细节。

所以,罗瑞德大胆地提出让AMD放弃走英特尔的路,并集中和优化可用资源,以将所有的战斗力都投入到没有英特尔的战场上。

哪些是没有英特尔的战场?嵌入式计算是最大的一个,不能说这里完全没有英特尔的存在,但这个市场利润空间微薄,确实不是英特尔考虑的重心;而在罗瑞德刚接过帅印的时候,低端笔记本电脑(250美元以下价位的)市场也算是一个,不过这个市场后来也被英特尔吞噬了,从而坊间就有了一个传闻——罗瑞德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判断失误而被迫辞职的。

不管罗瑞德出走的背后原因究竟为何,小编认为其留给AMD的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虽然今天的AMD仍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起码它已能让人看到一丝“活下来”的希望——所以接下来,小编就根据罗瑞德时期重组产生的AMD两大新部门来分别谈谈“AMD希望何在”的问题。

计算与图形部门

这是个业务包括了CPU销售和游戏显卡销售的部门。该部门第一季度运营亏损达到了7500万美元,对于一家市值只剩下18.2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恐慌的数字。不过对于这样的结果,小编却并不感意外,毕竟AMD早在去年就给出了暗示——公司要在2015年“go dark”(FBI谍报人员的一种术语,意为断开一切与外界的通讯和保护,潜入并直奔目标)。

那么AMD的目标都有些什么?说出来很雄伟也很浩大——实现ARM架构处理器和X86架构处理器针脚兼容,即硬件可互换的“SkyBridge”(天桥)计划;携手ARM阵营的巨头们制定异构架构标准(HSA基金会),并推出相关技术的SoC产品(光看该基金会创始成员名单就知道不是闹着玩的);联手SK海力士共同研发HBM高宽带内存技术(3D堆栈内存的一种技术形式);结合HSA和HBM两项技术的应用,推出高性能服务器级别的核弹APU(这个文后谈技术层面细节时再深入讨论);及时推出全新的基于X86指令集的Zen架构;进一步改善GCN显示核心架构的执行效率;推出革命性的、被网友们戏称“馒头”的Mantle API(虽然现在已宣布停止开发,但该计划的目标已经达到,小编稍后再解释);为次世代虚拟现实(VR)游戏设备提前做准备的LiquidVR……此处再略去百字细节。

AMD的这些目标,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接近实现,有的则刚刚起步。可对于一家感觉上随时都可能倒闭的公司,一口气提出那么多宏伟计划,是否能消化?没错,正因为难以消化,AMD才选择了“go dark”——即放弃了公关、放弃了营销、放弃了不上不下的产品开发计划,没有新的宣传口号,甚至没有新的产品发布,就这样“静悄悄地”熬过2015,全面备战2016的逆袭。

一些网友看到这里肯定笑了,会认为过去AMD在拿出“推土机”架构之前,也是豪言壮语、一局定输赢的气势,所以这个所谓的全新Zen架构根本不值得一提,即使有进步,那也是距离英特尔十万八千里……小编完全理解这种想法,但这里则只是想强调一下——过去的AMD已经翻篇了,至少从高管到高层团队领导人都已经全数被清洗。如今领导AMD处理器架构开发的,是在业界有着“神一般地位”的Jim Keller。

Jim Keller曾经帮助AMD打造了K8架构,所以我们今天才有了与32位X86指令集兼容的X64。要知道,这是当年英特尔也没有弄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说英特尔技术上做不到,反正各种原因吧),于是在K8的带领下,AMD迎来了公司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小编猜测与高层内部问题有关),Jim Keller离开AMD,并跳槽至苹果。再然后,苹果拿出了自主研发的A4/A5处理器——没错,又是Jim Keller的杰作——虽说这两款处理器是出自苹果这样一个此前毫无CPU设计经验的公司,但其性能表现却是让市场上一众老牌厂商傻眼……说到这里,Jim Keller此人有多牛?想必小编是不必再多费口舌了。

据AMD表示,Jim Keller在2012年重新回到AMD后,便立刻着手开发全新的K12和Zen架构。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开发设计,也就是说所有之前“推土机”架构、ARM公版架构(ARM Cortex-A8、Cortex-A53等等)的设计优缺点都不会被继承到新的架构中,新架构完全是独立于任何前作或者现存产品的。这样的“从零开始”相当困难且耗时,所以小编想说——我们必须要给AMD一些时间,给新的班底一个机会。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来说明“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英伟达早在2011年初就提出了“丹佛”处理器计划,但芯片(K1才是首颗采用自主设计的丹佛核心的Tegra处理芯片)直到2014年底才问世,并且功耗完全没法和竞争对手相比,以致于公司不得不转战要求不那么高的车载系统市场——这说明什么?是英伟达芯片设计能力不够吗?显然不是。即使是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在CPU设计上没有累积足够的经验,也是不能很快完成“从零开始”的挑战的。更何况,AMD这一次承诺的是K12和Zen两个产品,前者是基于ARM,后者则是基于X86。

说到这里,小编想要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指令集”与“架构”的区别。太多的网友混淆两个概念,都以为设计一个全新架构的CPU就是拿公版ARM Cortex-A53等内核凑一凑——事实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常说的X86和ARM,其实都是指“指令集”。要兼容指令集,在硬件层的设计上可以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具体哪个方案最高效,且生产制造工艺也能跟得上(设计超前卫,但造不出来也是个问题)等都是ARM、AMD以及英特尔等公司要考虑的问题。网友们通常混淆的地方在于ARM的产品,譬如ARMv6、ARMv7一般指ARM指令集的不同版本,而Cortex-A9、Cortex-A53等则代表根据指令集设计的公版CPU架构。每个版本的指令集,ARM都会为旗下客户提供若干个公版CPU内核设计,如ARM Cortex-A53和ARM Cortex-A57这两个设计架构就都是基于ARMv8-A指令集。因为到处都写着“ARM”,所以网友常常搞混。

AMD也有基于公版ARM Cortex-A57内核的产品,即今年晚些时候会上市的Opteron A1100。因为是基于公版内核设计,所以这样的产品无法凸显特色,性能也只会与其他同样基于公版内核的芯片相当。所以说,完全自主设计的K12才是关键,成败将直接决定AMD在ARM这个新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

至于Zen,如果足够了解AMD就会发现,这才是该公司未来一切宏伟目标的核心所在。前面提到,AMD协助研发了HBM,并提出了HSA标准——一种大胆的猜测是,公司会利用HBM的3D内存堆栈技术,在APU产品中直接集成内存芯片,然后利用HSA标准中最关键的“CPU和GPU共享内存寻址”的技术,大幅提升APU的运算性能,尤其是用于超算领域的核弹级APU产品(此前不是有传闻AMD要拿出300W最高功耗设计的APU吗)。这个所谓的“CPU和GPU共享内存寻址”技术,大体可以这么解释:过去我们的电脑里分别有CPU、内存、GPU以及显存,当CPU需要调用GPU进行数据加速处理时,内存中的信息首先需要被复制到显存上才能继续进行处理;而当GPU处理完后,显存中保存的处理结果要再复制回内存中,以方便CPU调用……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不但耗时,而且效率极低,而CPU和GPU共享内存寻址后,性能的大幅提升几乎是必然的。

掌上泥客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