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增值还是贬值?
本身的增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日益突出,人才同样进入优胜劣汰的年代,“我能卖几个钱”,在活生生的市场中,大家对自己提出了质疑。为了使自己的价值更高,不少人选择了增值的方式--考研。
记者采访了十位考研的朋友,60%都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让自己多些资本。在昆明读了四年外语的赵志,曾经想过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最后到大四的时候还是决定去考研,用他的话说“是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他考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准备了三个月,幸运地刚好过线。虽然他周围很多朋友都觉得考研没劲,浪费青春,但已经读了两年的他觉得在这个期间认识了好多人,也增加了不少实践的机会,特别喜欢当翻译的一种成就感。而且明显地,“研究生”的含金量要高多了,他现在的翻译程度要比以前更厉害,人们的眼光里也有更多的尊重,他自己也更加自信。
而事实上,学历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已顺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曾静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前年她就凭着研究生学历和较为出色的表现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近更顺利晋职。因为短短的一段时间想了解一个人不容易,无论是面试还是升职,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以你的学历、你的证书作为判断依据,所以,至今学历依然是一块敲门砖,有了这块砖,你就似乎多了一个砝码!
市场中贬值
但这个砖并不能敲开所有的门。确实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抱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心态,研究生们看了心里乐滋滋的,可福兮祸之所伏,忧虑接踵而来。
毕业于汕头大学的林希回想起去年找工作的情况真是沮丧,一大早跑到高交会那里,但是好单位好职位不多,就算有也是那么屈指可数的两名,而投出的简历确是几百份,在现场招聘的人员瞄了一眼她的简历显得有些意兴阑珊,“这样的简历今天已经收到好多了,你不如去试试其他吧!”而一些单位则宁愿要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这也罢了,令她气愤的是竟然有单位招聘研究生卖家电、做前台文员的情况,那时真是觉得三年的努力付诸流水,自己的价值一点没有提升,除了变老之外,研究生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顺利考进公务员或者好单位的几率对他们来说就像大海捞针似的微小。
难怪找工作的研究生无不感慨:难啊!虽然本身获得增值,虽然总是说研究生供不应求,但实际上他们在人才市场中却变相贬值了!而且自1999年以来,每年的研究生扩招的幅度都很大,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录取21、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3%,往后,研究生的竞争会越来越大!
也许不如高考那么热火朝天,考研也不等于前途似锦,但毋庸置疑的是,“考研”的决定影响着自己未来三年的生活,影响着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应该始终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关文章:
- [2021年03月24日]各互联网大厂员工如何写:我换了一个灯泡
- [2020年08月02日]四十个比较虐的小说虐点
- [2020年02月24日]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人?
- [2019年06月15日]真假孙悟空
- [2019年04月20日]憋回去的屁去了哪了
- [2019年04月12日]如果把明朝王爷的名字放一起
- [2019年03月31日]谁才是《射雕英雄传》里真正的大侠
- [2019年03月10日]如何向外行解释频繁更改需求会令程序员疯掉
- [2019年02月15日]“完璧归赵”是一个被人误解千年的励志毒鸡汤
- [2018年12月16日]倒看四大名著,瞬间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