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英雄荆轲刺秦王
一、前言:失败的刺客
荆轲本人的武艺低落,除了被司马迁以史笔美化外,可议之处颇为可观。
先看体例同类记载,《史记.刺客列传》中一共记载五个刺客,二人成功,三人失败: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成功,齐桓公答应归还所侵略的失地;专诸暗杀吴王僚成功,但是同归于尽;豫让谋杀赵襄子失败,刺客自杀;聂政刺杀侠累失败,刺客自尽;荆轲刺秦王失败,还被秦王反击斩断左腿,刺客被杀。
若以成败论英雄,荆轲刺秦的结果,却是失败下场。
二、细论武艺
荆轲的身手太差,应是暗杀失败的最大原因。
错失三次良机,荆轲难辞其咎:
第一次机会,「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以「左手抓袖,右手捅刀」之优势,还不能瞬间命中,还惊动秦王,甚至给充分时间反应自断衣袖脱身,坏的开始,是失败的一半。
第二次机会,「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刺客居然追不上秦王,不知是荆轲的脚力不健,还是秦王的轻功太好?
第三次机会,「(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连投掷都失准头,荆轲已被「断其左股」,秦王必在身旁(除非秦王可以隔着桐柱斩杀荆轲),荆轲结果还净往桐柱丢兵器,倒底是瞄准何方,令人怀疑?
三、与高手比较
「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简单几句,把刺客的暗杀过程从「剥开鱼肚」、「快取匕首」、「接近目标」、「动手行刺」、「命中要害」及「致命重创」等义不容缓的节奏轻描淡写。
可惜荆轲在欺身时已惊动秦王,虽接近目标而不能继续;被秦王逃脱而不能追及,又远离接近目标;至于抓袖捅刀及追杀不及,更是动手行刺无法伤人的缺失;投掷匕首失误也是无法命中要害的主因,秦王能持剑斩杀荆轲,荆轲却对秦王丢不准兵器。
不得近身而无法行事的人,苦无机会:豫让乔装成「涂厕之刑人」及躲在桥下都被发觉,故无缘近身;聂政采用「上阶刺杀侠累」,虽然已经「所击杀者数十人」,但仍无法近身。荆轲已经近到可以把抓秦王的衣袖,机会已有,而且次数有三次近身之多。
而且荆轲的兵器为著名的「徐夫人匕首」,喂有毒药,「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只要刺伤见血就死,还不一定要重创猛击。
兵器长短并不是问题,《盐铁论》虽有:「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操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表示「一寸山河一寸险」,以秦王长剑胜于短兵之论,但对照专诸刺吴王,鱼藏剑虽短,还不是能有效刺杀。再说秦王还因兵器太长而无法出鞘,若无负身抽剑,还不是形同手无寸铁。
四、同时代的证人
盖聂有次向荆轲论剑,只是「怒而目之」,结果荆轲就一走了之,而且还是驾车逃走。从「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可看出,荆轲不敢比试,连盖聂派人找人都不见踪影。
荆轲有次与鲁句践「争道」,也是被「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吵架吵到被人骂跑,倒底是「大武之人无所争」还是「贪生怕死不敢言」,或许两者都有可能,但是司马迁加入描写这两段证词,不知是褒还是贬?
五、总结武艺
荆轲的身手不佳,虽近身而刺不中,敏捷不如秦王,就动作来说,刺客的要求不及格。倒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共赴国难的必死精神,慷慨而激昂。因此对荆轲而言,写情描景的「文艺」片会比舞手动脚的「动作」片丰富。
秦王不是不能刺杀,历史上曾有四年内死三位秦王时,六国军队如何在函谷关耀武扬威,可都是用秦兵血迹斑斑的委曲。当时秦国正有外戚、宦官及权臣之争,秦王政虽以个人魅力统合华阳夫人、吕不韦,还有尚未发作的赵高,但是若是秦王猝死,秦国将乱,连六国各国最差的情况都应比秦国好。但是一但秦国发展到国富民强,军事屡传捷报,一个皇帝被杀,再换一个也无妨。秦兵不会因为旧王一死,马上就变成没有战斗力;秦国文武也不会因为缺乏领导,立刻变得不懂治国征伐。因此荆轲刺秦成功没于事无补,燕国被灭还是迟早问题。另外从荆轲行刺的过程分析,三击而不中,这似乎已经说明一切。
荆轲若有高超武艺,早就刺秦成功。
相关文章:
- [2021年03月24日]各互联网大厂员工如何写:我换了一个灯泡
- [2020年08月02日]四十个比较虐的小说虐点
- [2020年02月24日]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人?
- [2019年06月15日]真假孙悟空
- [2019年04月20日]憋回去的屁去了哪了
- [2019年04月12日]如果把明朝王爷的名字放一起
- [2019年03月31日]谁才是《射雕英雄传》里真正的大侠
- [2019年03月10日]如何向外行解释频繁更改需求会令程序员疯掉
- [2019年02月15日]“完璧归赵”是一个被人误解千年的励志毒鸡汤
- [2018年12月16日]倒看四大名著,瞬间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