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建筑企业如何借助BIM完成升级 |
时间:2017/5/30 13:05:27 |
|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 除了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外,行业本身诸多方面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首先是管理技术和工具在发生改变和叠代,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应用在大部分大型企业近年逐步开始进入状态,但在绝大部分中小施工企业却还是水中月镜中花。BIM技术应用逐步成熟,并开始从设计应用走向施工应用,但绝大部分中小施工企业没有应用BIM技术的基础条件。建筑工业化方兴未艾,同样,绝大部分中小施工企业尚未摸到建筑工业化的门柜。 以上三样不算新的新东西如果施工企业没法掌握的话,本来能够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小。眼看着又一门新的信息技术又要应用于建造过程,即虚拟现实技术,这是一门对从业者和企业管理有更高要求的技术,中小企业更难掌握。 政府对行业监管的变革,包括四库一平台、社保互联网等,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已经逐步显现出,想必大部分企业已经感受到了。 二、如何转型升级 显然,中小施工企业灾难性时期已经来临,全国十多万家中小施工企业中的大部分面临消亡的危险。那么,哪些企业有消亡的危险,哪些企业能够留下来甚至能得到发展?应该怎么做?有哪些具体的可以落地的措施手段? 首先,这样几类企业将面临消亡危险: 那些自己不做工程仅仅让人挂靠的企业或者内部员工承包而且以包代管的企业; 那些至今连基本信息化能力都没有,未来也不太可能掌握BIM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企业; 那些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企业。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没有任何核心能力甚至不能称为施工企业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在全国十几万家中小施工企业中可能占到80%以上,所以我说大部分中小施工企业面临消亡危险。相反,那些能自己做工程能做好工程能从做工程中赚到钱也即项目管理有一定水平的企业,那些信息化运用水平高,掌握BIM等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具的企业,腾挪的空间会大很多,面对危机时允许适应的时间能够长些,允许犯的错误可以多些,能生存下来甚至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会很大。 然后,具体做法,不外乎四个字:“转型升级”。 虽然是老词,含义却每次可不相同,就如同样一个瓶子每次装的内容不一样。 先说“升级”,那些能自营施工又掌握信息化、BIM等新工具的企业,此时有机会通过升级活下来而且有极大的可能比现在活得更好。这里所说的升级不是产业链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上,而是在本产业链层面上的升级,包括产品升级,施工手段包括项目综合管控能力的升级。 需要产品升级的原因是这样的,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建设,常规的工程项目例如常规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和常规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增量已经进入下降通道甚至绝对值也可能很快会进入下降通道,但大体量、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会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但要想做这些“高大上”的项目,用原来这点技术和管理水平,肯定不行,人才素质需要提升机械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将BIM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到建造过程中,特别需要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化,因为这是“高大上”项目能够顺利进展的基础。同时要建设“数字化企业”,做到“数据化运行”。 “转型”是那些以挂靠为经营模式,不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需要做的。“转型”不是转行,虽然转行也不失为这些企业当前可以选择的一种选择,但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这里所谓转型,就是从项目挂靠经营转型为项目企业直营。我国以让人挂靠为生的施工企业约占全部施工企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企业如果不能转型为企业直营,大部分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原因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越来越多以直营为模式施工企业近些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获得成功,其中有些企业开始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甚至向建设“数字化企业,数据化运营”迈出坚实的步伐。做到这些的企业其项目施工效率会得到很大提升,就像当年用了砼输送泵以后,如果有企业仍然使用砼搅拌机,一定就失去了竞争力一样。 然后,挂靠模式因为企业和项目部分属两个利益主体,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数据无法实现共通互联,事实上,绝大部分挂靠项目基本无信息化意义上的数据,所以挂靠项目在效率上即失去了竞争力。 二是BIM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开始渐入佳境,很明显,企业要想掌握这二样未来的利器,必须拥有项目资源配置权,否则根本无从谈起,挂靠项目的资源配置权掌握在挂靠者手上而非企业手上,因此,此类企业学BIM无从下手,做工业化无从谈起。 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项目的图纸是用BIM形式出的,与设计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分包商供应商的沟通对接信息传递是用BIM语言的,不会BIM 的施工企业将无法入流,就像打牌的入不了牌局那样,不要说当总包承包的角色,就是当分包给人家打工也当不了啊。工业化也一样,企业自己不做工程,靠包工头是实现不了工业化的。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中小施工企业未来的一切前途都必须建立在自己做工程,即项目直营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免谈,企业的式微仍至消亡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个大的机遇摆在能直营做工程的中小施工企业面前。大型企业和一些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近年签了好多好多PPP项目,其实许多大型施工企业也不怎么会做工程了,会做的也做不过来,量实在太大了;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必须找到施工者。 对于大量中小施工企业和包工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给这些人做分包商。从总包身份转型去做他们分包商,好像降了身份。会受些委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利润也不至于少到那里去,而且也许还能有做“高大上”工程项目的机会,乘机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所以,做分包商这种与“升级”貌似背道而驰的策略其实也是一种“升级”,是另一条自救之道。 目前的建筑业大环境对中小施工企业是极其不公平也是极其不利的,但从深层次讲,这种不公平自有其道理和规律,对部分中小企业何尝不是一次机会呢。认清自己所在行业的情势,静下心来分析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而不是抱怨发牢骚,一点一点形成适应当前行业需求的能力,就不会消亡,能过上好日子甚至能得到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