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自然常识之地震灾害 |
时间:2006/4/3 13:31:38 |
|
1.地震灾害的特点 与旱灾、水灾、风灾、泥石流、山崩、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相比,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 地震发生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它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 (2)破坏性大 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记载,1556年中国陕西省华县八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100多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数的54%,平均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 (3)社会影响深运 大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往往会引起社会、政府乃至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同时,一次地震的破坏区虽然有限,有感范围却很大,波及面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4)防御难度大 与洪水、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做到的。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比起其它一些灾害来说,可能更困难一些。 2.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1)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直接作用,如地震波引起的强烈振动、地震断层的错动和地面变形等所造成的灾害称为地震直接灾害,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现象: 建筑物破坏 强烈地震时,房屋等建(构)筑物因强烈振动或地面变形,会受到的破坏,这是地震最普遍、最常见的现象。199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倒塌房屋530万间;1974年永善7.1级地震,云南四川两省共有6.6万间房屋受到破坏,其中倒塌2.8万间;1985年3月29日发生在四川省自贡市的地震,虽然震级只有4.8级,也倒塌了房屋400余间,还有更多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建筑物在地震时按破坏程度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即与地震烈度有关,也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建筑物本身的类型及质量等因素有关。 生命线工程破坏 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称为生命线工程,它就象人体的血管和神经一样,非常重要。强烈地震可能使桥梁断裂、路面开裂下陷、铁路扭曲、电缆拉断、管道破裂,也可能使发电厂、变电站、水库、大坝、配气站、油库、自来水厂、电信局、电视台、电台等要害部门遭到破坏,从而使现代化的城市瘫痪。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高架桥部分倒塌,三条高速公路和著名的“新干线”铁路完全中断,100万户停电,120万停水,城市生命线工程受到严重破坏。 地面破坏 地震常常会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面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 地震时出现的地裂缝小的几十米、几厘米宽,甚至更小;大的可长达几十米,宽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这些地裂缝往往成组出现,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有时还伴随地面鼓包现象。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炉霍7.6级大地震,就产生了大量的地裂缝,其中的一条地裂缝带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断续续总长达90千米。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可使屋倒墙裂、桥梁错断、公路铁路遭到破坏。不过地裂的深度一般几有几十厘米,最多不过一两米,并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2)次生灾害 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有毒物质泄漏、和疫病流行等灾害,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时,由于电线短路、煤气泄漏、油管破裂、炉灶倒等原因,往往造成火灾。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全城五十多处起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市区几乎全部烧光。 地震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会使上游一些地区被水淹没。一旦地震湖溃决,下游便会遭到严重水灾。另外,地震时如果水库大坝遭到破坏,也会造成水灾。 1971年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地震,该市最大的水坝受震后产生裂缝,威胁下游安全,迫使下游八万多居民紧急搬迁。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既可能由直接灾害引起,如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等,也可能由次生灾害引起,如地震火灾与地震水灾等。 |